潮头搏浪的先进制造

栏目:新闻中心    来源:mile米乐官方入口    发布时间:2024-07-17

  

  24年前,在潮起潮落的钱塘江畔,一个叫马桥的地方,铲起经编园区的第一锹土,成为滔天钱塘飞出的一朵绚烂浪花。

  当产业攀登高峰正吃劲的时候,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同志来到马桥经编园区,精准问诊把脉,推动经编制造坚定迈向世界先进水平。

  是企业出产的运动服面料,穿在了美职篮(NBA)队员的身上;是多轴向玻璃纤维织物,受全球最大风力发电机生产商西班牙歌美飒公司的青睐;是经编网眼布,闪耀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赛场;是芳纶机织布,被用于特种防护服装、防弹制品、电子设备等领域……

  无中生有的马桥经编园区,乘着改革的东风,踩准时代的节拍,成为全国最大的经编生产加工研发销售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发展经编新材料的经编产业集群地,规上企业全年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

  历史的画卷在奋勇前进中舒展,时代的华章在砥砺前行中续写。行至岁尾、谋篇之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4年。会议把“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今年要抓好的九项重点任务之首。

  习强调,要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释放了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的鲜明信号,也对加快建设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新旧交替的时间节点,记者蹲点潮涌之地,在感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更触碰到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的精神与格局——

  经编人自立自强自主研发的果敢和激情,敢于和世界级强手比拼的志气和血性,持续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筑牢“强国之基”的理想和信念,就像钱塘江一样宏大而深沉。

  今天的海宁,不仅要成为自主创新的策源地,更要用硬科技引领产业链转型升级和价值链重构,让“世界经编”从蓝图走向现实。

  驾车行驶在红旗大道,路两旁是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厂房。这条贯穿马桥街道的东西向主干道,全长7.5公里,其中4.2公里横穿经编产业园区,形成了一条产业高质量发展大道,也孕育了全国最大的经编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带。

  红旗大道8号,浙江华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派繁忙。企业抢位新能源新材料赛道投资的年产5700吨超薄特种电容薄膜建设项目,已完成关键设备合同签署、关键技术团队组建、有关部门项目立项报备赋码,项目能评、环评等审批工作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我们公司目前的基本的产品是气密材料和柔性材料等塑胶复合材料,新项目和当下的主营业务存在一定的差异。”浙江华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蒋生华称,这是华生科技蛰伏15年后的重新起航。

  “2023年习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他到地方考察调研,多次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前不久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蒋生华看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能不能在人工智能等新数智技术上取得突破、实现领跑发展,是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华生科技新项目生产的是超薄特种电容薄膜,将应用于人工智能、新能源、无人机等三大领域,恰是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回应。

  “产品生命力强、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广阔。”站在三楼办公室向窗外眺望,这位62岁的企业掌门人,一如2003年刚来园区时的意气风发。

  彼时的蒋生华,在经历了父辈的家庭作坊、村级工厂后,着手启动企业的“第三次革命”,从东长村搬出,入驻现在所在的经编园区。“华生经编”更名为“华生科技”,改变的不只是企业名字,更是发展趋势。在占地5万余平方米的厂区里,依次建起进口设备、成品、检验等专业车间,一改过去生产服饰和家纺布的布局,致力于开发新材料,全面进军国际市场,并走上现代化管理之路。

  今天在经编行业占有一席之地的海宁企业,是何时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的?2003年,无疑是一个关键时间点。

  浙江超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章宝阳永远都不可能忘记,那一年的6月2日,他的企业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同志来到海宁调研,其中一站就是马桥经编产业园区。他走访了首家入驻园区的企业——浙江超达经编有限公司。在生产车间,他内行地询问经编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采用的原料是涤纶还是锦纶,对经编产业的专业术语信手拈来。他关切地问章宝阳“销售规模有多大”。

  “我很惭愧地回答,企业起步不久,销售额还只有7000多万元。他鼓励我说,企业都是从小到大的,关键你要对自己有信心,对产品和行业前景有信心。”

  这一句肯定,给超达带来无穷力量,也成为章宝阳和同行们的精神激励和思想感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浙江的非公有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各种待挖掘的商机成为创业者们的宝藏。

  “那个时候的海宁,从事皮草生意的比较多。经编作为纺织业的一个分支,还比较陌生冷门。”时任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现任海宁三桥联合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范仲飞回忆道,马桥经编园区的前身是马桥工业园区,成立于1998年,并不是经编特色园区,只是在招商的时候会略有侧重。产业发展之初,园区只有个位数的小型经编厂。

  经过两年的“试水”,当时的马桥镇党委认为,越是成熟的行业,发展空间越小。要想在众多乡镇工业园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坚持“小而专、小而特、小而新”的发展趋势。马桥由此瞄准了经编产业。

  “园区的首期开发规模仅100亩土地,5家入园企业的总投资仅3000万元。红旗大道还是一条机耕路,狭窄又颠簸,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范仲飞说,当马桥喊出要建设“中国经编之都”口号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怀疑、质疑。

  习同志的到来,坚定了马桥经编人的信心和决心。那一次调研,他叮嘱海宁,“要继续发扬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的精神,瞄准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

  22天后,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改革开放后全省第一个工业大会,提出全面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紧接着的7月10日,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八八战略”。其中第三大战略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习同志强调,“先进制造业一定要保持特色,进一步把我省块状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充分的发挥产业集聚所产生的竞争优势。”

  殷殷期望,言犹在耳。范仲飞表示,习的嘱托,是海宁经编前进的方向,也是劈波斩浪的动力。之后,马桥以更大的手笔、更长远的眼光,高标准规划建设经编园区。

  次年,园区面积已拓展到8.9平方公里,开发建设从东区向西区转移。红旗路经过拓宽、硬化,从机耕路变成水泥路,又拓宽升级成双向四车道的柏油路。沿线的经编企业也快速集聚壮大。

  华生科技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发PET灯箱广告材料,并推出蓬盖材料后,又将经营重点放在技术难度较高的充气游艇材料和拉丝气垫材料,被大范围的应用到文体休闲、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农林牧渔领域,打破此前德国海德思、韩国源丰对此领域的垄断。华生科技的拉丝气垫材料是充气式划水板、体操垫、瑜伽垫等产品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

  超达公司持续增加技改投入,建起了智慧工厂,车间实现机联网智能化生产管理,原料进出记录、智能排单等织造全流程自动化作业。在传统的织布、印染基础上,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主打自然环保与可持续理念。颇受国际认可的涤氨面料,使用废弃的矿泉水瓶、可乐瓶再循环成的纱线生产,通过了国际通用的可回收标准GRS认证。超达还联手海宁本土的机器人企业,成功研发出挂丝工序的智能化设备,让中国经编行业智能化改造用上“海宁方案”。

  明士达从做经编网布和灯箱布起家,又瞄准家居建材、户外休闲运动等领域。拳头产品天花装饰软膜突破传统天花小块拼装的局限性,替代了石膏板等吊顶材料,全球市场占有率达70%。高隔距空间布做成冲浪板,重量只有5公斤,将气放掉就可打卷装车,一年为企业拿下3亿元左右的订单。明士达还升级改造了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各制造环节实现信息化,人均生产效率、产品平均合格率一直上升,经营成本明显下降。

  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升格为省级开发区,正式更名为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

  在海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盘大棋中,做大做强经编产业,是先手,也是发展的基石。

  透过谢钧任办公室的落地窗,能够正常的看到隔着一条走廊的车间里每台机器分工不同,织出一匹匹玻璃纤维细纱织物、建筑膜材基布、芳纶布等阻燃、耐腐蚀、耐高温的高性能材料。在经编园区这片竞争“红海”之中,浙江鸿燕新材料有限公司能够说是独特的存在。

  10年前,在改革浪潮中打下江山的父辈,在距离老厂区1公里外的经编八路拿下了一块土地。

  上一辈的经编染整加工企业经过十多年的风雨洗礼,年产值已过亿元。在和当年迥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下,公司是增资扩产还是新谋项目?下一代的谢钧任和妻子吴燕也到了“而立”的年纪。这让60后的父辈不得不开始考虑企业的交接班问题。

  “‘普通’经编织造同质化竞争已经白热化,价格比拼很惨烈,船大难掉头不要盲目扩张。”

  “我们有原始资源资金积累,不偏离主赛道,找准小而精的细致划分领域,再进行升级。”

  “未来发展趋势肯定是‘聚焦环境友好的创新型’新材料,我们一定要提供高品质、高性能、高的附加价值的产品。”

  “创一代”言传身教的创业经历让小夫妻发现,客户在关心价格成本、工艺简便之外,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差异化。那场头脑风暴的结果是,谢钧任和吴燕放弃在大都市的生活,在这片父辈曾经拼搏过的土地上接续事业薪火,但专攻领域切换到了玻璃纤维工业布行业。

  玻璃纤维是我国许多高端应用领域使用到的基础材料,但因为市场相对狭隘且技术难度高,专门涉猎工业应用的国内企业很少,甚至部分被国外垄断。谢钧任拿出了一款消防产品——灭火毯,“别小看这块白色的毯子,披在身上可以火中逃生。在国外很普遍,家庭和公共场所必备。”他说,这就是玻璃纤维纺织布的一种,公司很多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工业、建筑、环保、家居及军工等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产业用纺织品品质差距较大,说明提升空间也很大。但是行业门槛高、投入大、技术上的含金量高,且短期收益小,因此放眼海宁乃至全国,涉足的非公有制企业并不多见。”但正因为是“蓝海”,夫妻俩才更加坚定投身于产业用纺织品和高性能纤维纺织、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

  在谢钧任和吴燕看来,作为“创二代”,要将本业深耕到底,形成不可取代的竞争力。新时代的经编人,要以新风貌、新作为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2016年投产至今,鸿燕新材料已拥有30多项“专利”,2023年更是通过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认定。

  “企业在成立之初就组建了研发中心,始终致力于各类纺织布料的研发。有了这个‘智囊团’护航企业创新,让产品的质量不断的提高,市场竞争力得以大幅度的提升。”谢钧任直言,只有不停地改进革新,才能掌握核心技术,掌握话语权、主动性,才不会有被“卡脖子”的隐忧。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

  习始终牵挂着创新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新时代以来,他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对我们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作出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谋划。

  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提出科技、人才、创新“三个第一”的重要论断,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回望历史,习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早在主政浙江期间,就已经开始萌发并不断完善。

  2006年3月20日,习同志在浙江省自主创新大会上强调,加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转变增长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之计。

  那一年,恰逢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破土动工涤纶工业长丝三期工程。“当时,汽车安全气囊的主要材料是尼龙,涤纶工业长丝技术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我们就瞄准了国内市场空白,提前布局车用丝研发。”据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朱伟介绍,海利得研发的涤纶安全气囊丝具有高强度、良好的耐磨性,能够承受巨大的张力,极大地保证了用其制作出来的安全气囊的保护效果。而且,在满足气囊加工要求的基础上,成本减少三分之一以上。

  2007年,海利得联合全球四大被动安全系统集成供应商,成功推出这款产品,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2008年1月,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在市场调研中,我们发现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等级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就不断提高材料的耐高温性和耐冲击性,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产品了,市场需求量非常大。”朱伟说,“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具备自己的技术和工业基础,就可以围绕客户来创新,这是中国制造企业发展到这一阶段必须勇敢走出来的路。”

  20多年前,海利得在化纤行业中名气并不大。靠着涤纶工业长丝的破局,海利得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涤纶安全气囊丝供应商,也是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企业是最具有创新冲动的经济社会细胞。因为企业对市场需求最敏感,最清楚创新投入的方向,最关注创新的过程和细节,也最注重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收益。虽“贵”为全球行业龙头企业,但在创新路上,海利得一直有紧迫感。

  “我们目前拥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这个优秀的中高端人才团队多年潜心钻研,让公司的产品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像涤纶安全气囊丝就是海利得在全球范围内首个研发并产业化的项目。”朱伟说,“未来我们将通过现有厂区改造,投资1.5亿元建设海利得研发中心,全面提升企业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工艺创新能力,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企业掌控技术创新的话语权和选择权,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必然要求。事实证明,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自主创新的动力就越充足,才能把科学技术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换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当激发出每个“细胞”的创新能力时,最直接的效应便是形成“群雄竞起”的局面。

  2011年,马桥经编园区成立了全国首个经编专业性研究机构——中纺经编科技研究院,为经编企业提供研发、检测、培训“一条龙”服务。眼下,当地打造经编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立产学研战略体系。江南大学与万方纺织联合攻克“高速经编机多速送经控制系统开发”、浙江大学与经都富瑞斯纺织开展抗菌抗病毒的技术合作……一大批产学研合作成果接连落地。

  目前,行业龙头企业在马桥全部有了相关配套企业。90%的上下游中小企业通过配套合作享受到“红利”,涌现了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用坚实的工业底盘为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厚植沃土。

  截至目前,经编园区入驻企业3000余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65家(亿元以上企业61家),规上服务业企业44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4家;拥有主板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上市企业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

  记者在踏访蹲点中发现,企业家的家国情怀、坚定自信,为“卡脖子”问题的本土突破和持续创新提供了重要动力来源。更为突出的是,他们奉行长期主义,在细分领域深耕,注重市场调查与研究,能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在产业链中保持活力。

  光伏产业的兴起,对华生科技的诱惑非常大。蒋生华为此专门做了市场调研、咨询了行业专家、走访了欧美等起步较早的国家,但考虑到设备、技术、材料等因素,最终选择按兵不动。PI膜的出现,又让他眼前一亮。但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日本东丽集团进入赛道时间早、技术迭代快,其地位难以撼动。电子隔膜的前景可期,但赛道相对拥挤。

  “寻找和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十分谨慎,得根据企业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不是哪个赛道有钱赚,就疯狂冲向哪个赛道。”蒋生华懂得,创新不怕风险,就怕不知道风险。每一个环节都如急流险滩,稍有不慎,就有灭顶之灾。掌管着数百名员工的董事长,除了开展科学研究,还承担着许多行政事务,但即便再忙,他也坚持每天阅读科学文献,坚持亲自参与市场调研。

  “作为一个团队的带头人,我首先要知道,市场有没有前景,产品有没有生命力,每一个配方单、每一个订单的规模,对科学前沿动态和国家的重大需求,都需要有清晰的认识。”蒋生华的语气很坚定,“做企业就像爬山,能登上顶峰的人,不是速度最快的,而是把握节奏最好的。遇到机遇时加速,市场不好时慢点,练好内功。要沉住气,静得下心、扎得稳根。”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稳中求进”,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次会议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提法,增加了“以进促稳、先立后破”8个字。

  事实上,“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精神指引,贯穿于海宁经编的创新征程。

  海利得一直被业界称为中国经编行业的一面旗帜。谈起企业的持续发展时,朱伟的心情是自豪的,但并不轻松,“从产业的服务上来说,企业不断创新、探索才能具有竞争优势。首先要保障每一件产品与每一个项目的质量,这很简单,也很难。我们一款产品的建设期短则两三年、长则十多年,这既需要保持战略眼光超前布局,也需要足够的耐心、毅力和魄力。”

  2011年,海利得依托在高模低收缩丝的生产优势进入下游具有较高技术壁垒的涤纶帘子布市场,通过非公开发行8.82亿元股票投入建设3万吨高模低收缩涤纶浸胶帘子布技改项目。

  这是一款汽车轮胎的骨架材料。大方向被看好,但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汽车行业每个厂商要求不一样,产品配方也就不一样,技术迭代快,但凡生产线上的哪台设备作了调整,又要重新开始一家一家送样、认证。这个周期相当长。”直到2021年全球汽车消费反弹明显,海利得“一剑出鞘得天下”,毛利率高达35.22%,一个帘子布事业部净利润就达到2.7亿元。

  朱伟表示,海利得发展坚持先立后破,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转换。先立,是把“立”放在优先位置,立新的生产力、新的业态、新的模式、新的经营方式,简而言之就是立新的动能。后破,则是在新的动能还未完全“立”住之前,不能轻率地“破”掉传统的动能、传统的产业、传统的能源、传统的业态。

  “公司的国内涤纶工业丝产能已达21万吨,帘子布业务也稳健成长,产能在6万吨左右。”朱伟说,海利得始终扎扎实实在新产品开发、降本增效、市场开拓等方面蓄力,产品认证的步伐也从未停止。

  科学技术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周期的研究和投入,尤其是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更要具备“十年磨一剑”的韧性和久坐“冷板凳”的耐性。“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正是十年又十年,才有功到自然成。

  “快做生意、慢做经营,精做产品、细做管理,才能稳中求进。”这是鸿燕新材料的发展理念。

  求稳,并不意味着慢。“只要经营企业,就不能待在舒适区,要有适应变化的能力、跟得上时代的能力,这需要下功夫,所以,还是要脚踏实地地把每一件事做好。”公司创立头三年,谢钧任、吴燕这对年轻的85后“创二代”走过一段弯路,也交了不少学费。

  “什么问题都有,订单不足,市场开发缓慢,最要命的是一款准备出口韩国的产品开发失败,机器一天只能织出几米,怎么都做不出来。一卷布就要损失几十万元。”满腔的雄心壮志被现实的一盆冷水浇灭,夫妻俩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一周七天,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企业,一年到头怎么还亏了那么多钱。”

  即使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谢钧任和吴燕没有退缩,不断调整工艺,如今终于凭借完整的自主创新带来的性价比优势,把企业推向了一个更大的舞台。

  像这样历尽艰辛而又矢志不渝坚持自主创新的故事,记者在海宁听到了太多太多……正是他们让凝聚着海宁经编独特创意的产品走向世界,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制造”。

  高水平发展的征途,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从来都不是风和日丽、鲜花满地,注定是跨过一沟再越一壑,攀上一山再登一峰,在踏平坎坷中推向前进,在斗遍艰险中开拓新的境界。

  在通往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海宁在2024年新年第一会上向外界发出铿锵之音: “创新提升年”要激发“进”的动能,“改革突破年”要提升“立”的实效,“项目攻坚年”要夯实“稳”的基础,以“勇立潮头”的拼劲、“猛进如潮”的闯劲、“敬业奉献”的干劲,勇于担当奋进、勇立发展潮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宁新篇章。

  在拼经济、拼科学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海宁从来都是当仁不让,在笃定全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路上,已经掀起如江涛巨浪般的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