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原贝博APP:
不少家长给孩子刷牙时会发现,孩子牙齿里侧又冒出一排新牙,乳牙却迟迟不掉,形成了“双排牙”。这其实是儿童换牙期常见的“
这是当代孩子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很多家长把水果切成小块、蔬菜打成泥、肉类剁成碎,孩子吃的食物普遍缺乏硬度、韧性和纤维。
后果:牙齿缺乏必要的咀嚼锻炼。咀嚼的生理刺激就像给颌骨做“健身”,能促进乳牙牙根自然吸收,并刺激颌骨充分发育。缺乏锻炼,牙根吸收慢,颌骨发育也偏小,乳牙自然“赖着不走”,恒牙却没足够空间正常萌出。
恒牙的牙胚天生就长在了乳牙的“背后”,没有正对乳牙牙根。因此,它无法给乳牙传递“你该掉了”的压力信号,只能自己找个空钻出来。
如果乳牙曾经因严重龋坏(蛀牙)引起根尖周炎,可能会引起乳牙牙根与牙槽骨发生粘连,像被胶水粘住一样,牢牢“锁”在了骨头里,无法正常脱落。
这是最直接的影响。恒牙在错误的位置上“定居”,会打乱整个牙弓的秩序,导致后续牙齿排列拥挤、参差不齐。
两排牙之间的缝隙是刷牙的死角,极易塞满食物残渣,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大幅度提升孩子患蛀牙和牙龈炎的风险。
牙齿排列紊乱会促进影响上下颌骨的正常发育和咬合关系,会造成面部不对称等问题。
如果乳牙已经很松动:可以让孩子多吃一些硬质食物,比如整个的苹果、啃玉米、咬甘蔗等。通过充分的咀嚼,很多松动的乳牙是能自行脱落的。
一旦发现恒牙已萌出,无论乳牙是否松动,最正确的做法都是:立即带孩子去看口腔医生。
不要等!不要抱着“说不定过阵子自己就掉了”的侥幸心理。等待只会让恒牙在错误的位置上越长越稳固,错过最佳的自我调整时机。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医生会建议尽快拔除那颗滞留的乳牙。别担心,这样的一个过程非常快,通常几分钟就能完成。
拔除乳牙,就等于为恒牙清除了障碍,腾出了它本该拥有的位置。孩子的舌头和嘴唇肌肉的力量,会像一个天然的“矫正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慢慢地、自然地将恒牙“推”回到正常的牙列中去。
给孩子“啃”的权利:适时引入需要充分咀嚼的食物,让孩子用自己的牙齿去啃咬、撕扯。这不仅是营养需要,更是牙齿和颌骨的“必修课”。
保护乳牙健康:认真刷牙、使用牙线,预防乳牙龋坏。一颗健康的乳牙,才能顺利完成被“吸收”、引导恒牙的使命。
定期口腔检查:从孩子长出第一颗牙或1岁起,就定期(每3-6个月)带他看口腔医生能及早察觉缺陷,并提供个性化指导。
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主要是做儿童口腔医学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儿童牙病、儿童牙外伤、牙体牙髓病的诊治,以及儿童行为管理和儿童口腔健康管理。
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主要是做儿童口腔医学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儿童龋病、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儿童牙外伤等疾病的诊治以及儿童行为和口腔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