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等参数的锚定与动态调整

栏目:新闻中心    来源:mile米乐官方入口    发布时间:2024-06-07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任务,而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则是高水平发展的基石。当前,人口老龄化叠加经济弱复苏使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日益增大,参保者焦虑情绪逐渐增加,因而推进建设更加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当前首要的改革任务。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由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两部分构成,其中个人账户以账户方式记录个人的缴费收入、利息收入和账户余额,并在退休时按规定的计发月数转换成每月养老金发放。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历程中,个人账户的引入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鼓励参保者主动按照实际工资收入多缴费,强化“多缴多得”激励目标,提高制度财务可持续性,提升养老金待遇水平。另一方面,它引入个人责任,与“摆脱单一模式,构建多方责任共担养老金体系”的全球养老金制度改革精神相契合。能预见,在未来个人账户将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当前个人账户在参数设定上存在比较大问题,最重要的包含:个人账户记账利率没有体现出制度真实的内含回报率;初始待遇计发系数沿用2005年的静态数据,没有随人口寿命和经济因素变动及时作出调整,造成个人账户天然的收支缺口;退休者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背离了保险本质,加重了制度财务压力。

  个人账户参数式改革的重点是构建一套合理有效的记账利率、待遇调整指数等参数设定办法。本文的研究围绕参数的“锚定”和“动态调整”两个问题展开。“锚定”是指参数基于哪一些原因进行设定和计算。解决“锚定”问题,就能够获得参数设定的参考值。“动态调整”是指参数如何调整才能应对来自人口和经济等因素波动带来的冲击,实现财务可持续发展。解决“动态调整”问题,就能够获得参数设定的最佳值。本文以恢复个人账户流动性、偿付能力为切入点,力求实现保费收入和待遇支出之间的平衡,重点探讨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的“锚定”和“动态调整”问题,也对个人账户计发月数和待遇调整指数的设定问题进行讨论。

  对于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的“锚定”问题,研究者们一致认为个人账户记账利率应该锚定在缴费工资总额增长率。本文基于Alonso-García和Devolder(2019)的研究,建立更符合中国实际背景的连续时间OLG模型,以探究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的“动态调整”问题。通过对t时刻个人账户的流动性比率LR(t)(LR(t)等于t时刻保费收入除以待遇支出)、偿付能力比率SR(t)(SR(t)等于t时刻缴费资产与结余基金之和除以制度负债)进行求导,得以直观了解记账利率、待遇调整指数等制度参数如何在动态影响制度的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以流动性和偿付能力产生预期变化为目标,反向求解出记账利率、待遇调整指数的设定公式,即为动态调整公式。在此过程中,本文也发现,如果单纯考虑维持制度流动性平衡,待遇调整指数可依据工资增长率、缴费人群增长率、缴费人群死亡率、退休人群增长率这四个因素进行锚定。

  基于前文的模型,建立精算假设,模拟记账利率、待遇调整指数动态调整路径,评估参数调整效果。

  2022~2045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职工人数呈缓慢下降趋势,退休人员数量快速增加,制度抚养比迅速下降。长久来看,经过锚定,记账利率、待遇调整指数也呈现下降趋势,如图1所示。

  不对记账利率、待遇调整指数进行动态调整,制度运作情况如图2所示。测算结果为,2022~2045年间,个人账户养老保险保费收入始终不能覆盖基金支出,收支缺口占同年GDP的比例从2022年的0.19%逐步扩大到2045年的0.50%。为填补收支缺口,财政补贴的年均增速需维持在10.93%左右。

  制度流动性比率从2022年的0.90下降至2045年的0.81,保费收入对待遇支出支撑能力不断弱化。而使用精算平衡的待遇计发因子能够在长期内改善制度偿付能力,偿付能力比率由2022年的0.78缓慢上升至0.90。

  对记账利率、待遇调整指数进行动态调整,制度运作情况如图3所示。从记账利率的动态调整路径上看,在2038年前记账利率将进行极限调整(实务中能够准确的通过需要限制记账利率、待遇调整指数的动态调整幅度,防止过于剧烈的调整,本文限定两个参数仅能够在锚定值上下1.5个百分点内进行动态调整),2038年后偿付能力比率调整到位,动态调整路径开始在锚定值基础上进行微调。待遇调整指数的动态调整路径同样如此,在2041年前进行极限调整,2041年后待遇调整指数的动态调整幅度开始收窄。进一步分析能够正常的看到,记账利率、待遇调整指数经过不断地动态调整,其动态调整值具有收敛到锚定值的趋势。并且仅当制度同时达到流动性平衡和资产负债平衡时,参数的动态调整才会停止。总体来说,记账利率、待遇调整指数调整有效地改善了制度的流动性、偿付能力,使制度摆脱了对财政补贴的依赖,极大改善了制度可持续性。

  首先是在渐进延迟退休背景下进一步模拟参数动态调整,结果为本研究的调整公式在退休年龄渐进延迟时也能取得很好的调整效果。

  其次是评估退休者个人账户可继承的财务影响,测算结果显示退休者个人账户可继承将增加约10%的额外支出。

  最后是分析静态计发系数的财务影响,采用静态的计发系数后,参保职工个人账户余额不再准确反映相应的制度债务负担,领取的养老金现值将高于缴费期积累的权益,严重影响制度流动性。模拟显示,在相同的制度参数设定下,采用静态计发系数与采用精算平衡系数的基金支出差距将逐步扩大,2022年两者的比值(静态/精算平衡)约为1.02,到2045年则扩大为1.38。

  个人账户养老保险改革的重点是设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参数。本文基于连续时间OLG模型,通过公式推导、分析推理,研究了记账利率、待遇调整指数的“锚定”问题,认为为反映现收现付制度的真实回报率,记账利率应当参照缴费工资总额增长率进行锚定,为保证制度的流动性平衡,待遇调整指数应当参照工资增长率、缴费人群增长率、缴费人群死亡率、退休人群增长率这四个因素进行锚定,并推导出了简洁、有效的记账利率、待遇调整指数动态调整公式。

  需要指出的是,个人账户参数动态调整的背后,是在参保职工、退休者、政府三者之间分摊改革成本。本文从流动性、偿付能力切入,探讨了如何动态调整记账利率、待遇调整指数等,但没有分析这样的成本分摊方式是不是合理、政府在改革中应承担的责任还有是不是存在最优参数调整路径。从模拟结果能够正常的看到,本文得到的参数调整路径并不平滑。这既与经济、人口变量本身的不平滑有关,也与本文研究没有关注调整路径的平滑性有关。平滑的参数调整路径,有助于减少政策执行阻力,达到更好的政策效果。这样一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